近日,我县“四个集成”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经验做法获省委改革办《江苏改革简报》刊发推广。
县委书记朱国兵对此作出重要批示:近年来,县政法机关主动应对新时代社会治理新形势,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大胆实践,通过整合优势资源、集成关键要素,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相关做法值得充分肯定。希望全县政法机关锐意进取,善谋实干,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展现新作为。
作为省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试点县,东海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委各项部署要求,针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责不清、各自为战、协调不顺、数据分散等问题,开展先行先试、强化基层探索,以综治中心建设为切入点,以便民、实用、高效为原则,突出抓好职能、阵地、人员、网络“四个集成”,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精准度,取得了初步成效。相关做法在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会议交流,被中国长安网、江苏法制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职能集成 改职责不清为有章可循
围绕整合优势资源、集成关键要素,提升了社会治理创新工作成效。
一方面,精心制定方案。将各单位合理化建议和青湖镇综治中心改革经验进行结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县镇村两级综治中心建设的意见》等规范化文件,使整合工作做到有方案、有标准。
另一方面,强化功能定位。以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契机,将《国家标准》中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能,与信访、法治、国安、反邪教等职能进行整合,镇级综治中心职能从13条归纳整合为9条,村级综治中心职能从9条归纳整合为7条。
阵地集成 改各自为战为握指成拳
积极整合综治、司法等部门基础设施资源,建设综治中心,搭建“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平台解决”的服务平台。
一是整合服务中心。在镇级层面,将综治中心与矛盾纠纷调处、信访接待、法治为民、公共法律等五大服务中心进行整合;在村级层面,将村级综治中心与便民服务中心、“四网五制”促廉惠民中心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二是分设职能窗口。通过设立信访接待、矛盾受理、法律服务、综治法治等职能窗口,让各单位以窗口形式入驻大厅办公,实现窗口集聚化、办公服务日常化、工作环境优越化,推动大厅实体化规范运作。
三是简化上墙制度。将各单位上墙制度统一进行整合,将矛盾受理、信访接待、法律服务等3张流程图整合成1张《工作流程图》,将综治、法治、国安、“610”、 志愿者等工作职能整合成1块《工作职责》。
很多群众都表示,“过去跑断了腿也不知道该进哪个门,现在是直奔综治中心事情就有着落,比以前方便太多了。”
人员集成 改协调不顺为齐心协力
在县级层面,明确乡镇党委副书记兼任政法委书记,配齐配强党委政法委员,统一招录政法综治专干38名,新增专职派驻调解员53名,抓好人员整合,强化队伍建设,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在镇级层面,用确乡镇(街道)综治、法治、信访、司法所、矛盾调处中心等整体进驻综治中心,乡镇(街道)政法委书记兼任综治中心主任,政法委员、分管信访领导、派出所所长兼任中心副主任。
在村级层面,整合驻村(社区)干部、治保主任、专兼职调解员、网格员、平安志愿者等力量,统筹推进政法维稳工作,明确由村(社区)综治中心支部书记兼任主任。
政法维稳团队的形成,有效激发了乡镇、村居各类人员投入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网络集成 改数据分散为高效便捷
以实施“雪亮工程”为抓手,依托综治中心建设视联中心,整合综治信息、治安监控、视频调解、视频接访、指挥调度、视频会议6张网络,打造“一心六网”实战平台。
一是拓展综治信网。以省综治信息化建设试点县为契机,围绕账号登录、数据录入、实战应用等重点工作,全力推进,数据排名位居全省第四。
二是织密治安监控网。投资4700余万元建设“村村通”技防工程,投入2200余万元改造老旧小区121个,将公安视频监控网与村居、道路防控网进行整合,接入综治中心,实现监控图像资源的实时互通、实时调用。
三是深化视频调解网。依托综治视联平台扩大调解覆盖面,让重大疑难纠纷当事人足不出村,就得到调解专家的专业调解,有效提高疑难纠纷的调解率和成功率。
四是优化视频接访网。将原有视频接访系统整合升级,推行干群多极视频互动,实现远距离、面对面接访,进一步实现“服务多走一步,来访少走一次”的便民服务理念。
五是重推研判指挥网。成立县社会稳定形势研判指挥中心,创新“四情三色”研判机制,及时对社会治安稳定形势进行预警、通报和督办。发挥视频实时监控功能,快速调动公安、信访等部门,确保突发事件及时掌控、快速处置。
六是打造视频会议网。依托公安网络建成综治视频会议系统,实行会议决策网上部署、网上培训、网上教育等,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个集成”社会治理新模式有力推动了资源共享最大化、信息采集多样化、实战应用智能化,实现了全县社会治理工作由粗放管理走向精准治理、由分散建设走向融合发展、由局部见效走向全面提升。2017年,全县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以上,其中2件典型调解案例被中央电视台改编成法治节目进行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