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法要闻
东海县检察院创建学习型检察机关 实施人才兴检工程推动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日期:2017-07-17 11:40:38  来源:  作者:王艳  阅读:

近年来,东海县检察院以创建学习型检察机关活动为载体,以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司法规范化水平为目标,通过大力开展小课堂培训和全员岗位练兵等活动,积极实施人才兴检工程,取得良好成效。2015年以来,被省院评为省检察文化先进单位、省先进基层检察院,被省文明委评选为省级文明单位,共28个部门获得集体三等功等市、县级表彰,有近百名干警获得市十大法治人物、十大最美检察官等市、县级表彰。

一、立足检察职业特点,提升干警专业化规范化水平。加大对干警职业素养教育培训力度,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严明的检察铁军。一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等专项活动为契机,制定全院政治理论学习计划,按照一个部门不少,一个干警不漏的原则,加强各专项活动的理论学习,以座谈会、党课、讲座、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强化学习效果,引导干警自觉做到清正廉洁、严守纪律、规范司法。二是强化检察业务教育培训。积极开展检察长办案示范工作和小课堂培训工作,有效激发干警刻苦钻研检察业务的热情,促进检察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组织反贪、反渎、侦监、公诉等业务部门干警开展案件讲评、庭审观摩、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促进干警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引入公安等机关的业务骨干等外部力量,紧贴工作实际,积极推进小课堂建设工作。开设晶都检察讲坛,邀请全国检察业务专家、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教授为全院干警授课,提升干警业务能力水平。三是强化职业道德水平提升。加强检纪党规学习,以周例会、抽查等形式定期不定期进行测试,引导干警自觉严守纪律,忠实履职。加强正反面典型教育,号召全体干警向焦裕禄、林志梅、刘文胜、连云港开山岛夫妻哨等系统内外先进典型学习,要求干警以先进为标杆,爱岗敬业为民服务;组织干警认真学习讨论近年来检察系统的反面典型案例,做到警钟常鸣长鸣,坚决不碰高压线;组织干警到孟良崮、抗日山、安峰山烈士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干警秉承烈士遗志,珍惜岗位热爱生活,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做到为民司法。

二、强化人才示范作用,持续优化检察队伍结构。不断加强业务尖子和办案能手培养,着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努力扩大人才资源总量,优化检察队伍结构,在全院形成呵护人才、尊重人才、渴望成才的良好氛围。一是鼓励高学位深造。大力提倡干警在职进行本科、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对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干警一年安排90天左右时间离岗学习,对取得硕士学位的干警给予一次性学费补助。目前全院85名干警中,本科以上学历的有69人,占81%;研究生学历的有13人,占15%二是开展AB岗实战锻炼。打破单一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实行主副岗制度打造人才成长加速孵化器,用制度的刚性对检察业务骨干进行有步骤、有重点地轮岗交流,要求干警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承担其他部门业务工作或参与相关专项工作。共有28名青年干警担任主副岗,实现了一岗多责、一岗多能。三是开展业务骨干讲学活动。依托晶都检察讲坛,实行领导挂牌讲课和业务骨干讲学制度,由院党组成员、业务骨干结合工作实际,就司法办案经验、业务技巧、能力提升等方面对全院干警进行培训,既提升全院干警业务能力,又深化业务骨干能力建设,促使其成为抬手能干事、执笔能总结、开口能传经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与高校合作交流,提升干警素能软实力。积极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交流合作,借助高校的理论和资源优势,提升干警理论业务水平,有11项研究课题被高检院、省院、省法学会、市院确立为重点课题,在各级媒体上发表理论调研文章124篇,其中8篇在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全国检察理论研究年会、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法治江苏建设高层论坛上获奖。一是建立检校共建机制。与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共建晶都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基地,采取搭建维权平台、开展课题研究等形式积极探索防治青少年犯罪工作,并正组织申报全国未成年人创新实践基地二是建立检校交流机制。定期邀请高校教授来院就检察热点难点工作进行授课,其中与江苏省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合作承办侵财类犯罪的法律适用与基层检察实务等主题研讨会2场,并连续3年组织干警200余人次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进行法学理论及实务学习深造。三是建立检校研究机制。利用高校的学术优势,积极会同高校开展检察工作课题研究、检察改革项目合作,切实推进检察工作的创新科学发展。其中与东南大学合建课题组,参与未成年人保护课题研究并获省法学会立项,为省人大立法提供参考依据;与东南大学签订科研项目检察机关行政法律监督等检察改革合同,积极探索和推进行政检察工作,撰写的《健全行政执法检察监督机制的对策建议》入选全国检察机关行政执法监督论文选编,并应邀派员参加高检院理论研究所召开的全国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研讨会,作了重点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