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法要闻
白塔埠派出所创新“三举措”提升社区网格化警务工作
日期:2017-05-12 08:09:57  来源:经济视野网  作者:  阅读:

   经济视野网5月11日电(本网记者张建霞 通讯员朱加瑶) 近年来,白塔埠派出所在东海县公安局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围绕“发案少、秩序好、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目标,以“一标三实“、“双清”工作基础信息采集为切入点,着力推进社区警务与社区网格化管理的融合,以“三举措”力争实现信息共享,警民互动,警务前移。初步形成了“信息化支撑、动态化应用、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社区警务新格局。

  一、完善制度架构,实现无缝对接

  根据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城市楼栋及农村排房分布等实际情况,按照“一区一警、一片一辅、一组一长、一群一员”的要求,将现有社区(村)划分为“区、片、组、群”四级网格单元,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级网格单元为“区”,按现有城乡警务责任区划分。1个城市社区警务责任区或农村中心警务责任区为“一区”。“一区”配备“一警”(社区民警),明确社区民警为网格长,农村派出所所领导可以兼任网格长。按标准配齐社区民警确有困难的,每缺1名民警至少增配3名财政保障的专职警辅人员。

  二级网格单元为“片”,按实有房屋分布划分。城市1-3个住宅小区、农村1-3个自然村为“一片”;房屋相对分散的,原则上按城市实住人口约2000人、农村约3000人的标准划分为“一片”。“一片”配备“一辅”(社区专职辅警),明确社区专职辅警为网格管理员,治安状况最复杂片段,由该辖区社区民警直接分管。

  三级网格单元为“组”,按楼栋自然组划分。城市人口较多的1个楼栋或人口较少且分散的2-5个楼栋、农村1个自然组为“一组”。“一组”选聘“一长”(城市为楼栋长、农村为小组长),指定楼栋长、小组长为网格员。

  四级网格单元为“群”,按相邻单元排房划分。城市楼栋相邻1-3个单元、农村相邻10-20户为“一群”。“一群”物建“一员”(信息员),出租车司机、清洁工、快递员、送奶工等特殊岗位、特定时空群体人员优先物建,除按规定需隐蔽外,明确为信息员。

  二、明确工作重点,推动警务前移

  (一)抓好网格源头排查。建立以基层综治中心为龙头,以社区警务室为纽带,以网格团队为支撑的网格源头排查机制。按照用“脚板丈量民情、网格传递民意”的服务宗旨和“早碰头、日双巡”的管理要求,社区民警每天带领专职保安、网格管理员到网格内,以“一标三实”、“双清”基础信息采集录入为工作标准,采集流动人口、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等信息,及时采集录入、传输报送、分类处理、研判分析、查询比对。及时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社会安全、社会和谐的问题,努力使问题发现在萌芽状态、处理在网格之内。工作中做到“五个清”,即:辖区房屋分布清、常住人口总量清、出租房屋底数清、流动人口情况清和特殊人群分类清;实现“五个在一线”,即“情况掌握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推进在一线,感情融洽在一线”;实行“七必访七采集”,即案事件当事人、邻里纠纷当事人、长期矛盾家庭、列管重点人员、弱势人群、群防群治骨干力量和社会知名人士必访,实有人口、治安场所、情报信息、案件线索、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和社情民意必采集。

  (二)抓好分级研判分析。对网格内排查上来的情况,尤其是涉众性社会稳定问题,实行“社区民警日排查,派出所周研判,县局月会办”的三级联动机制,社区民警通过社区“早碰头”会议,从社区主要领导、劳动、民政、计生、城管等条线了解问题、矛盾,并进行研判分析,拿出初步方案,包括问题的基本情况、原因、建议等上报派出所。派出所每周研判,由所领导牵头,对相关问题逐一过堂,深层次分析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和措施。县局层面月会办,重大问题随时研判会办。分管局领导对重大疑难问题进行会办处理,对难以解决的涉众性社会稳定问题进行再分析、再研判,制定化解的方案措施。

  (三)抓好问题事项处置。对网格排查的各类矛盾和问题,实行逐级交办、分级处理,力争实现 “小的事项不出网格,一般事项不出警务区”。针对精神病患者、社区矫正人员、涉毒等八大类重点特殊人群,尤其是重点人群、上访人员,以及消防安全、治安、网吧等重点场所,按照分级管控机制,落实帮扶、管控措施,实行有效服务。

  三、凸显服务本职,夯实社区基础

  (一)加强社区民警社区警务技能,做到走进社区融入社区。社区民警以网格化为平台,努力成为“社情动态的知情人、治安防范的牵头人、矛盾化解的有心人、帮教对象的引路人、网格群众的贴心人”。通过网格化的方式,整合社区资源,把握社情民意,夯实基层基础,真正使网格成为家门口的“110”,社区里的派出所。积极向网格内群众提供近距离服务,面对面听取诉求,心贴心开展服务,实打实解决问题,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形象展示在基层。把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

  (二)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探索建立“社区民警、专业辅警、治安志愿者、物业小区保安、楼栋(片)长”五位一体的社区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实现从公安抓治安向全民抓治安的根本性转变,基层社会人力资源与公安警力资源有效对接,切实扭转社会治安公安机关“单打独斗”的局面。

  (三)加强公安工作进入社区。以“植入式”宣传管理理念为依托,向网格内的群众宣传法律、法规和公安工作,积极争取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全面建立“法治网格”。同时组织开展“移动式”社区“五代”服务,即提供便民事项代办、社情民意代言、矛盾纠纷代处、服务需求代管、焦点问题代访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