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江苏南通基层社会治理多项创新举措成全国样板
日期:2017-07-24 15:51:05  来源:江苏长安网  作者:  阅读:

  社会治理是一个老课题,同时又是一张“新试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南通市委、市政府坚持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安全稳定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立足打造全省乃至全国平安建设示范区、法治建设先导区和社会治理创新区的工作定位,坚持以基层为重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在破解社会治理难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中积极探索实践。南通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项“长安杯”,综治工作综合绩效、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政法队伍建设满意率持续保持全省前列,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社区邻里自理街坊共治、寄递行业安全监管“南通模式”、“三所共建”及“四位一体”基层治理等经验在全国、全省推广。省委书记李强,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立科先后到南通调研,对南通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实践证明,无论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是促进社会持续稳定和谐,都必须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置于突出位置予以推进。基层是推进社会治理的重心和基础,各种利益关系交汇,各种社会矛盾集聚,往往问题爆发在基层、妥善解决靠基层,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创新是推进社会治理的动力和灵魂,创新才能破解难题、拉长短板,才能实现突破、更具实效。”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深有感触的说。

  “四位一体”——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

  服务,是南通市崇川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

  “这下方便了!以前跑断腿都买不到的针头线脑,全都摆在了家门口。”自从社区设立“义卖铺子”,住在崇川区虹桥社区的居民毛阿姨可高兴了。除了义卖铺子,还有花草医院、邻里食堂、放学驿站……一个个名字新奇的便民招牌醒目地挂在南通主城崇川区的角角落落。这些,都是社区和志愿者设立的公益服务项目。

  走进虹桥街道虹桥社区服务中心,显得有点“乱”。大小形状不一的各式招牌竖在地上、贴在墙上、摆在桌上。“上面都公示着为居民办事的项目。既要写清楚,又要有条理,牌子就显得多。”社区党委书记、综治办主任顾彤彤说。

  从下岗人员独生子女费的发放到残疾人辅助器具租借,从公益岗位的申报开发到公共租赁房申请,再到个体户开业工商登记……社区1万多名居民,不用出小区,就能办理包括就医、养老、居住、创业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据悉,为了让居民少跑腿,崇川区将70项和居民密切相关的行政服务全部下放到108个社区,由专业社工为居民“贴身” 办理。此外,代缴水电煤气费、购买车票、缴电话费等约20项便民服务,也被引入到社区。

  除了享受普惠式的公共服务,居民还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困难“点菜下单”,享用社区端上的便民服务“大餐”。在虹桥社区的居民“点单墙”上,记者看到,居民的需求五花八门,而社区则是有求必应。“54幢居民希望门前有便民缝衣铺”,接单者回应“已向邻里赠送一台织补机和针织材料”;“老人出门不便需要超市代购”,反馈结果“由社区办结”。

  在志愿服务中彰显德治,是崇川基层治理的又一大特色。在崇川,无论是机关干部还是企事业职工,无论是大中院校学生还是退休老人,不少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志愿者。这些数以万计的“活雷锋” 常年出现在社区邻里、居民家中和困难人群身边,身影涌动,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走进虹桥街道“孙爷爷谈心室”,孙陈达搬出了厚厚的50几本值班记录,里面记载的是2008年至今志愿者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的台账记录。孙陈达是一名小学退休校长,成立“孙爷爷谈心室”的目的就在于可以和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面对面聊开心结。

  小袁刚上大一时,由于父母离异,染上了严重网瘾,被学校劝退。孙爷爷一面做小袁的心理疏导工作,一面为他复学的事四处奔走。老人的言行深深打动了小袁,他变得勤奋努力,在学校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寒暑假还来谈心室帮忙。如今,小袁已顺利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

  虹桥街道充分发挥志愿者在社区德治中的功能与作用,通过评比表彰“社区好人”、文明新风典型等活动,先后培树出“孙爷爷谈心室”、平安志愿者联盟等多个志愿服务品牌,孙陈达、沈渭江、杨德威等多名志愿者成为文明新风典型。

  创新社会治理,重心在强化基层、夯实基础。针对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局部化、碎片化、浅表化等不足,崇川区立足全局化、系统化和深层化的创新视角,从打牢社区建设基础入手,探索推进基层治理与基层党建融合发展,创新构建法治为纲、德治为魂、服务为本、自治为基“四位一体”的基层治理新体系。这个“四位一体”基层治理体系,仿佛动人的“四重奏”,既接地气又拢人气,在千年濠河畔演绎出社会和谐的美妙乐章。

  整合资源——

  打造大稳定大平安新平台

  2012年7月,全省首家县级综合性综治实体平台——南通市崇川区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经过近五年的发展,如今在南通,依托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一条主线,围绕“服务党委政府保障社会稳定、服务人民群众提升公众安全感”两项职能,按照资源整合、功能聚合、工作融合三大要求,全力推进综治中心建设,打造形成了大稳定、大平安的治理格局。

  走进海门市综治中心,这里就像一个综合型“医院”,服务大厅设置了导引台,负责对部门轮值、信访接待、纠纷受理、涉法涉诉、法律援助、新市民服务等多个接待窗口所涉问题进行“分诊”,让来访群众迅速找到对应的“治疗科室”。

  2015年12月7日下午4:30,海门市综治中心信息科工作人员在汇总当天信息时发现,三厂、悦来等4个乡镇综治信息系统上报信息显示,第二天一早将有来自这4个乡镇近100名出国劳务人员因欠薪相约到市政府上访。中心立即将此信息以《每日专报》形式报中心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下班前,市委书记作出批示,中心迅速通过信息系统流转领导批示,并协调信访、公安、维稳及乡镇制定了应急预案。第二天早上8:00,陆续有30多人聚集市政府上访。应急处置工作小组第一时间将他们带往中心,由中心常务副主任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接访,在了解上访原由后现场承诺一周之内给予答复。

  两天后的综治中心周会办会上专门研究了这次集访事件的处置工作。随后,市综治中心负责人召集商务局、工商局、建工局、信访局、大调解中心及两家涉事公司召开专题协调会,多部门联动、现场办公,商定合同签订公司负责支付所欠工人工资总计130余万元,并由相关部门督办落实。一场持续数月的欠薪纠纷得以化解。

  综治中心的建立,不是一次机构的简单叠加,而是相关资源的有机整合。在这里,由综治委牵头,20多个部门全部或部分的职能在这里聚合,形成了“一站服务、关口前移、有机衔接、多方联动”的积极效应。

  近年来,南通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始终坚持硬件建设标准化、组织架构实体化、重点工作实战化、工作手段信息化、运行机制高效化等“五化”要求。“目前,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建成3000平米以上的综治中心,镇级综治中心全部达到优秀级标准,村级中心规范化建成率100%。2016年,全市三级中心累计排查纠纷线索12万余条,有效防止纠纷15967起,受理调解矛盾纠纷29073起,防止群体性上访459起8029人次,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101起。”说到综治中心的作用,南通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焦广琪如数家珍。

  科技支撑——

  优化社会治理新手段

  情报、数据引领实战,是政法机关战斗力生成的核心要素。根据当前反恐防暴、信访维稳的工作实际,南通由综治部门牵头,公安为主负责,加快推进与政府部门间及企业的数据交换共享,通过挖掘整合大数据资源汇聚、深度应用来精确服务社会治理工作,变平安“小独唱”为治理“大合唱”。

  打开南通市公安局数据情报可视化分析平台,可以看到3大功能模块,42个子模块,实时显示与案件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据介绍,目前一期工程已建成“数据情报”实时展示和“专题应用”。“数据情报”实时展示与情报研判、警务实战密切相关的数据,主要由平台实时数据、实时警情、关注人员、关注群体、关注行业、关注车辆和重点工作组成。“专题应用”主要包含了反恐维稳、合成侦查、安全监管、警务监测等四个专题。

  围绕“大数据”服务实战,南通市公安局构建起市公安局合成研判作战中心、县级公安机关实战型指挥中心、派出所综合勤务指挥室“三级联动”的实战指挥调度体系,织密人力情报、技术情报和网络情报“三张网络”,推行平时合成研判、战时联合指挥工作机制,被省公安厅称为大数据“南通模式”。

  今年3月22日凌晨,南通市海安县城区连续发生多起盗窃路边店案件。案发后,市县两级合成研判作战中心迅速牵头组织,图侦、情报、网侦、技侦同步上案,6小时锁定嫌疑人,12小时抓捕归案,一举破获海安、扬州、泰州等地系列盗窃路边店案件30余起,案值10万余元。

  “大数据引领破案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海战术用得越来越少,点点鼠标就能破案。我们合成研判作战中心接入了公安部云搜索、多库联侦等28个信息资源库,设立了维稳处突、侦查破案、警务监测三个实体化运作的作战区,一旦发案,第一时间响应处置,对视频数据、旅馆住宿、网吧上网等系统数据,进行实时比对分析。”南通市公安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华说。

  对寄递物品,南通实施全流程管控,在全国首个实现了实名寄递、开箱验视、X光机安检的“三个100%”目标,破解了寄递物品管控的难题。2016年以来,南通市公安局通过寄递数据研判,破获非法邮寄危险物质、制造、买卖枪支等刑事案件24起、治安案件133起,一举捣毁制造假币窝点4个,缴获假币200余万元。

  大数据时代,谁拥有了海量数据资源,谁就占领了制高点,取得了主动权。如今,海门市每一个村(社区)警务室都接入了综治信息系统。这是海门公安部门主动对接,在基层依托综治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每天警务室有专人将采集到的信息及时录入综治系统,这些数据再通过专门通道实时推送至公安平台。综治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全面、及时、准确,公安数据平台与综治系统的实时共享,不仅弥补公安系统平台在村居层面数据采集的短板,更有利于提升公安部门在基层一线的综合实战能力。

  近年来,南通市综治部门牵头,在市社会治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框架下,从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层面为整合应用政府信息数据提供保障,深入实施“雪亮工程”,借助“智慧城市”平台,在加快推进政府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共享的同时,围绕视频监控、智能卡口、电子和网络围栏,实施“多点叠加”的物联网感知层建设,推广警企合作模式,完善社会化采集网络,形成了大数据资源采集、整合与深度应用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

  多元融合——

  推进社会共治共享新方式

  社会治理越往基层走,面对的问题就越复杂,尤其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和改革深水期,基层社会矛盾更为多元、复杂,传统单一的矛盾纠纷解决办法已很难满足新形势需要。

  南通是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的发源地、发展地,“大调解”被誉为新时期化解社会矛盾的“东方经验”。近年来,南通市以海安县为试点,积极探索、构筑“一综多专”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新机制。

  在主体多元上,全面发挥党委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力量的多元主体作用,由综治部门牵头,整合人民法庭、综治办、信访办、司法所、派出所、律师(法律)服务所和其他职能部门资源,建立矛盾纠纷“一庭两办三所+N” 多元化解新模式。

  在力量多元上,深化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调联动,创新实施“212”诉调对接机制,设立驻庭人民调解工作室,并引导律师、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

  在手段多元上,综合运用调解、仲裁、复议、诉讼等多种手段,创新“说事讲法评理会”化解机制,让群众说事、专家释法、大家评理,依法及时解决群众诉求。

  实践证明,建立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仅能够有效配置各类纠纷解决资源,也有利于增强纠纷解决的公平和效率,实现多元融合、共治共享,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意义深远。

  近年来,围绕构建联动化、专业化、法治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南通各地积极创新实践,今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港闸区探索建立的“三所共建”化解矛盾纠纷经验写进了孟建柱书记报告,启东市探索形成了“人民调解+医责险”医患纠纷调处新路径,如东县创新构建融合多个调解平台的“一网通”矛盾多元化解新模式,如皋市提出了法治化调解“五步工作法”,通州区探索总结出“调解18法”。这些经验做法为南通市推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创出了新路、提供了示范样本。

  与此同时,南通不断创新社会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实机制,抓住领导这个“牛鼻子”或者“关键少数”,分明奖惩,压实责任。

  今年南通市政法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10个县(市)区和93个市级机关部门党政一把手“双签”责任书,这些责任书打破以往一个模板的格式条款,既有体现上级部署的共性要求,又有根据各地实情和各部门职能设定的差异化的“个性定制”,所列重点工作完成情况记入领导干部个人“综治实绩档案”。同时,强化结果运用。去年以来,一个县因责任制落实问题突出被取消评先资格,对4个乡镇实施“一票否决”并摘牌,暂缓5名科级干部的考察提名。

  创新无止境,永远在路上。“站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社会治理改革创新的任务更加光荣和繁重,我们将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敢试敢闯,善作善为,推出更多接地气、有实效的社会治理创新成果,让广大群众有更高的满意度,更多的获得感,为加快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姜永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