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始建于1956年,建所已有60多年。前身为贵州省中八劳动教养管理所,2014年7月正式更名为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全面实现职能转型,该所是贵州省强制隔离戒毒系统收治戒毒人员人数最多的管理场所。
2014年以来,该所党委被省直工委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单位先后被省纪委、省监察厅评为“廉政文化建设示范点”,被省禁毒委评为“全省百城禁毒会战成绩突出先进集体”,被省人社厅和省司法厅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被省直机关工委、省精神文明办授予“直属机关文明单位”。1个大队荣立集体二等功,2个大队荣立集体三等功。教育戒治质量不断提升,场所持续安全稳定,连续多年实现了“七无”目标,为维护贵州社会政治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创新开展了教育戒治的“百人工程”。即在全所各中队遴选出100余名警察,他们以矫正师身份,在本中队戒毒人员中,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选出1名重点戒断培养对象。从人格塑造、认知矫正、人生导向、职业指导、技能辅助、外联帮扶等方面,开展一对一、全方位、精准化教导。最终要使这些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够戒断毒瘾,成为保持操守的典型示范人员。这种典型示范人员年累计要有100人。
开展“百人工程”
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教育戒治功能,降低戒毒人员出所复吸率、提高操守率,帮助戒毒人员再社会化,是职能转型后司法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工作目标。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戒治质量,尽可能地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是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目前正在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弥补自身存在的“短板”,有效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该所决定开展教育戒治“百人工程”。这项工程旨在通过教育戒治,充分运用有限资源,在众多的戒毒人员中选择最容易实现戒治目标、最有可能戒断毒瘾的人员,进行一对一的精准教导,重点发力,树立起戒除毒瘾的标杆,同时培养起一支戒治能手队伍,探索戒治方法。
为进行教育戒治“百人工程”,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在全所各中队遴选出了100余名警察。他们在完成好日常管理和教育戒治等基本业务工作的同时,以矫正师身份,从本中队戒毒人员中,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选出1名重点戒断培养对象。在人格塑造、认知矫正、人生导向、职业指导、技能辅助、外联帮扶等方面,开展一对一、全方位、精准化教导,使得这些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能够戒断毒瘾,成为保持操守的典型示范人员。据悉,这种典型示范人员要达到年累计100人。
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百人工程”起到了试验探索和示范带动作用,积累了戒治经验,探索出一条即体现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的特色,又符合形势要求的教育戒治之路。
通过“百人工程”教育戒治活动的实践,在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里形成了以点带面的标杆效应,推助警察教育戒治能力的提高。让戒毒人员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不断夯实场所安全稳定基础,以探索性实践和开创性手段推进场所整体工作。
采取新方式帮助戒毒人员成功戒毒,形成戒治典型个案集,体现警察职业价值、提升荣誉感和成就感,彰显出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的教育戒治职能,从而培养和发掘警察队伍中的戒治人才。
通过“百人工程”教育戒治活动的开展,有效应用了社会资源,拓展了戒治渠道,积极构建开放型、大联动的戒治工作新格局,从而推进戒治工作的社会化。
确定重点戒断培养对象
为确保重点戒断培养对象的管理、教育、引导、矫正、帮扶、外联、回访工作的连续性和一体化。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各大队在每个中队确定了6至12名警察作为矫正师,对戒毒人员本人有明确的戒断意愿且家庭结构稳定,关系良好等条件的人员作为重点戒断培养对象,实行一对一的全方位、精准化教导。截至目前,该所现已有矫正师127名。
矫正师在深入了解重点戒断培养对象的戒治意愿、成长经历、吸毒戒毒史、个性特点、家庭和社会关系、现实表现及身心状况等基本情况后,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其本人和家属沟通后,制定详细的戒治方案。按照“强信心、补缺失、正言行、调心理、传能量、培技能、促回归、拒毒品”的思路,明确戒断性教育戒治计划、方法措施以及针对性的重点矫正内容、戒治目标等。方案确定后,矫正师要以书信方式告知戒毒人员亲属,并展开联系同时建立“百人工程”重点戒断培养对象专档。
在对重点戒断培养对象诊断评估时,大队将专档呈报所教育矫治科,教育矫治科建“百人工程”戒治库,戒治指导研究中心负责牵头对重点戒断培养对象出所后的回访、考察、帮扶、信息采集等工作。
重点矫治方向围绕多个方面进行开展。首先,认知矫正教育是“百人工程”的核心工作。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发现,吸毒人员之所以走上吸毒、成瘾和复吸的道路,除了毒品造成的生理心理依赖之外,吸毒人员的不良认知,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足,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偏颇的伦理道德观更是其主要原因。而强制隔离就是对戒毒人员的一种强制再社会化,也是一个教育补偿和再教化的过程。所以,认知矫正教育是戒毒人员情感升华、观念更新、责任担当、心理潜能有效激发的孵化器和驱动源。
其次,通过法制和道德教育,以《禁毒法》、《戒毒条例》、《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为主,适度扩展法制教育面,通过法制教育转变其思想认识,让重点戒断培养对象充分认识吸毒的危害性、违法性,坚定戒断决心;开展传统道德教育,重塑人格。矫正师与培养对象家属充分交流,重建戒毒人员与家属间的亲情桥梁,发挥粘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用亲情的力量感化他们,唤起他们的良知。
再次,通过开办微信微博平台、家庭开放日、贫困家庭帮扶、戒毒人员生日餐等活动,搭建一系列戒毒人员与家人的互动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重点戒断培养对象的家庭沟通和理解,借助亲情力量帮助他们营造利于拒毒的氛围,打造防毒的环境,从而修复曾经破碎的家庭关系,使他们坚定戒毒信心,为戒毒人员顺利回归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重点戒断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个性特点,开展文化知识教育和艺术修养教育促使其往正向、良性方向发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矫正师在日常工作中努力发掘戒断培养对象的专长,培养其兴趣,发展其就业思路,增强其实用性和适应性,以不断拓宽他们的就业渠道,实现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通过对戒毒人员采取针对性心理矫正工作,促使其心理结构向良性方向转化。对即将离所的重点戒断培养对象,争取戒毒人员出所后能得到良好的适应与缓冲环境,通过矫正师与其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最大化地巩固所内戒治成果。
加强回归指导和后续照管,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之长期保持操守,实现身心真正回归,重新社会化。戒毒所开展对离所人员的社会延伸帮扶工作,是一种主动作为和社会担当,定期回访、延伸帮扶促其回归生活和社区康复。
“百人工程”成效显著
“百人工程”的以点带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破除了“毒瘾不能戒”的魔咒,通过戒毒成功者的示范效应,向其他戒毒人员传递正能量,发人深省,并让其从中得到启发,让其他戒毒人员相信毒品必戒、毒品能戒,从而转变戒毒意愿,坚定戒毒信心,变被动戒毒为主动戒毒。
“百人工程”实施以来,营造出了浓厚的戒治氛围,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戒毒人员抵制毒品的决心和戒除毒瘾的信心,促进了场所平安和谐稳定。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矫正师们与戒毒人员家属密切交流互动,通过开展“家属课堂”、家庭开放日、开办微信微博平台、家庭帮扶等活动,在禁毒、戒毒政策宣传、毒品知识普及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大部分戒毒人员家属的信任与支持,为戒毒人员离所后降低复吸率、提高操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百人工程”开展以来,戒断对象回归后,能够承担起家庭责任,遵守社区戒毒管理。多名表现优秀者的戒毒事迹,更是得到了当地媒体的正面报道。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戒毒形式和人民群众“谈毒色变”的旧思想观念,“百人工程”的戒治成效,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多种媒体正面宣传效果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毒品可戒,毒品能戒”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减少了社会歧视,增进了戒毒人员与社会公众的关系,使得社会各界对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价值产生了认同、接受和产生信任态度。
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自2016年启动“百人工程”以来,截至今年5月19日,共派出警察406人次,行程4.5万公里,回访涉及全省26个县市区,最远达广东深圳和四川省,面对面回访帮教离所人员231人次。
今年以来,通过面对面考察、电话回访、建立微信群等方式进行考评,目前,已有311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至今成功戒断并保持良好操守,占离所总人数的10.6%。通过回访工作开展情况来看,重点戒断回归对象在所期间得到了“管理、教育、引导、矫正、帮扶、外联、回访”等全方位的矫治和帮助,一定程度上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努力的方向,并取得了较好的戒治成效和社会效果。(通讯员陈燕记者 杨勇进 杨琴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