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某,你因交通肇事罪被宣告缓刑3年,在缓刑期间,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这是我们司法所的微信二维码,请你扫描并且关注,我们会定期在微信中推送消息,请及时查看和回复。 ”7月11日,温泉镇社区矫正中心的工作人员童圣蔓认真地为马某办理了相关手续。今年以来,温泉镇不断创新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管教育手段,注入智慧元素,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实战化”效能。
“以往的社区矫正管理工作,我们和矫正对象以电话沟通为主,有时候因为社区服刑人员较多,不仅工作人员负担重,而且很容易造成疏漏。”谈起乡村的社区矫正工作的现状,温泉镇司法所长张延才坦言。在传统的社区矫正监管工作中,管理人员与矫正对象进行交流多为电话汇报和集中劳动集中教育为主,沟通途经较为单一,脱管、漏管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司法行政机关对社矫人员是通过手机进行定位的,规定社矫人员要随身携带手机,从而实时掌握社矫人员动态。然而现实中不少社矫人员会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把手机故意放于某个地方,或者以手机“没电”为由,给自己违反规定脱离监管创造条件,使“定位”形同虚设。
“矫正人员构成复杂,要想让他们不脱离我们监管,必须要多动一些脑子,学会‘智慧工作’”,张延才深有感触。为破解以上问题,该镇专门建立了社区矫正工作微信公众号,让每个前来报到的社矫人员不仅要留下电话号码,还要加入司法所提供的微信公众号。当开展教育工作时,司法所便可以通过发朋友圈、群发消息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这种途径,既降低教育成本,又增加宣传频次,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减少了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为社区矫正监督注入了信息化的“翅膀”。
除了注入互联网智慧元素外,该镇对社区矫正人员还进行人文智慧关怀,坚持以不歧视、不排斥、不放弃,采取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心、政策上扶持、就业上帮助的方式,找到“病因”,对症下药。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活动、公益劳动等,增强矫正对象的法律意识。在一次矫正对象和当地敬老院的结对帮扶中,敬老院85岁的老人王大爷拉着刚给他洗完头发的小张的手,颤巍巍地说道:“要好好改造,别做坏孩子啊!”公益组织的开展,有效增加了矫正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上半年,全镇共管理社区矫正人员31人,新入矫6人,已解除矫正3人,无脱漏管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