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带领最高法首批员额法官向宪法宣誓。
□法制网记者 周斌 文/图
1998年博士毕业后到最高人民法院工作,至今已经19年了,最高法知识产权庭副庭长王闯始终工作在审判业务一线,能力突出。今天,他和最高法另外366名法官一起,正式成为最高法首批员额法官。
这是一支年富力强、学历较高,具有丰富审判实践经验的队伍——367名入额法官,均承办过疑难复杂案件或曾参与起草重要司法解释,平均年龄47岁,平均法律工作经历22年,其中博士学历119人,占32.43%,硕士学历205人,占55.86%。
最高法政治部主任徐家新说:“此次法官遴选始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把专业评审、考核考试、民主测评等程序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实绩导向,全面、辩证地评价入额人选的审判业绩和专业能力,差额遴选,好中选优、能中选强。”
遴选环节层层设置硬杠杠
5月27日,最高法召开司法责任制等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动员会,正式拉开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帷幕。最高法要选任首批法官入额的消息,在全院干警中引起强烈反响。
法官员额制改革,是对法院工作人员利益格局的重新“洗牌”,涉及到每一位干警的切身利益,是一场动“奶酪”的硬仗,被视为是本轮司法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严格的员额比例限制下,势必有一批法官不能入额。最高法政治部组织人事部部长孔玲说,真正把能力强、水平高、实绩突出的同志选出来是关键,做到“让遴选上来的人硬气,差额下去的人服气”。
据介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最高人民法院首批法官入额工作方案》就一直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制订中。在全面调研、系统研究、发扬民主、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入额方案于今年5月22日经最高法党组会议审议通过。
入额方案明确了“从严掌握、宁缺毋滥”的选人导向,规定5项入额资格条件和不得入额的8种情形,要求入额人选须具有审判员以上职务,或者任助理审判员且具有8年以上法律工作经历;原办案骨干调入非办案部门5年以上的,需回到办案岗位参与办案满一年方可入额。
按照中央关于法官员额控制在中央政法专项编制39%以内的要求,最高法将首批法官员额比例控制在30%以内,数量不超过400名。预留约9%的员额比例,让未入额法官、年轻人看到希望,也为今后从下级法院遴选法官以及从法学专家、律师中公开选拔法官预留出空间。
改革前,最高法有法官642名。此次入额法官遴选报名踊跃,经资格审查,最高法确定410名法官参加遴选,对他们的报名材料和业绩材料进行了公示。
6月6日至19日,由最高法各审判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外请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分刑事、民事、行政赔偿三个专业方向,对入额人选的工作业绩、专业能力进行了全面评价和考核,明确提出是否同意入额的评审意见。其间,参与入额遴选的助理审判员进行了专业笔试。
最高法对入额人选进行了民主测评,重点评价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工作绩效、司法作风和廉洁自律四个方面的表现,量化评分后计入综合成绩。同时,组成16个考察组,听取部门领导、合议庭成员、党支部委员等人员的意见,对人选对象进行全面考察。
据了解,最高法坚持从严把关,在民主测评、笔试、专业评审及业绩考核等量化评分环节设置了硬杠杠,确保入额遴选的各个程序均起到把关作用。对廉政审查不过关、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不实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遴选委自主决定差额人选
6月22日,大雨过后的北京空气中带着些许凉意,最高法党组会议室里气氛热烈、紧张忙碌,这里正在召开最高法法官遴选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387名入额人选。
此前一天,最高法法官遴选委员会正式成立。遴选委员会由15人组成,其中专门委员8名、专家委员7名,专门委员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全国人大内司委、“两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荐的代表组成,专家委员由具有法学专业背景、法律工作经验丰富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法学专家、律师代表以及“两高”业务专家代表组成。
不搞论资排辈,不搞平衡照顾。各位委员查阅了人选的综合成绩、绩效情况、法律文书、基本信息等材料,按照审判委员会委员、巡回法庭主审法官、刑事岗位人选、民事岗位人选、行政赔偿岗位人选等类别,分五轮对387名拟入额人选进行了严格审议。
徐家新告诉记者,遴选委员会不是走形式,也不是橡皮图章,而是享有充分的审议权,对候选人的入额资格、办案绩效、测评考核等情况存在疑问的,随时可以要求遴选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作出说明,表决时不划定差额比例或指标,更不指定淘汰人选。委员们根据审议情况自主决定差额人选,当场宣布表决结果。
各位委员各抒己见、认真比选、反复权衡,最终,差额确定370名入额建议人选。经最高法党组会议研究确定,将其中367名人选作为首批入额法官拟任人选,占全院编制总数的27.8%,入额比例控制在预定范围内。
值得关注的是,367名员额法官中,助理审判员98人,占26.7%。孔玲说,这98人虽然资历没有那么深,但法学理论水平比较高、工作实绩非常突出,具有带办大要案的能力,改革给了有能力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机会。
遴选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黄进说,最高法法官的遴选事关审判工作大局,事关法治中国建设,遴选委员会委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公正和规范程序遴选法官,把符合条件、符合标准的法官遴选出来。
遴选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吕忠梅说,最高法遴选委员会吸收了地方法院遴选法官的经验,充分考虑最高法的职能定位、人员现状、案件数量和工作特点,规则更精细、标准更严格、程序更完善,将对完善我国法官遴选制度起到引领和促进作用。
并非终身入额不行就退出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努力,最高法首批法官员额制改革顺利完成,优秀法官脱颖而出,法官结构大幅优化,人力资源向审判一线聚集。
员额配置不搞“大锅饭”,办公厅、政工党务、纪检监察、司法技术等综合部门不设员额岗位。10名综合部门入额法官将交流到审判部门工作。
因为综合部门不设员额岗位,最高法政治部法官管理部副部长刘峥没有报名参加此次入额法官遴选。他非常理解地说:“如果综合部门的工作人员入额又不调整到审判业务部门,身份是法官又不直接承担办案任务,就和改革前没什么两样了,甚至会阻碍、扰乱司法改革的整体推进。”
“在法院的每一个岗位上,只要尽心尽力,都有大展宏图的机会和平台。”刘峥说,综合部门人员只要符合法官选任政策和条件,可以通过遴选到审判岗位上去,反之亦然,交流有利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因为不符合入额具体资格条件中任副处级满3年的规定,最高法刑五庭的朱砂此次没能通过遴选入额。他坦言,相比符合条件的法官,自己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办案经验还有差距,今后要不断加强学习,继续脚踏实地办好案,为入额做好准备。“最高法预留了充足名额,为尚不符合条件的法官畅通了入额通道,让我充分看到希望,感受到院党组对青年干警的关心关爱。”
入额法官王闯深感职业尊荣的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和使命崇高。王闯告诉记者:“入额意味着要更加坚守法治信仰,守护职业良知,捍卫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成为一名无愧于国家、人民、法律和时代的人民法官。”
徐家新指出,法官入额不是头衔和待遇,不能“一入了之”,不等于终身入额。考核不过关、作风不过硬的要退出员额,形成“能进能出”“能者上,不胜任者让”的正确导向。
展望未来,徐家新说,首批法官入额完成后,最高法将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按照“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要求,实行合议庭办案责任制。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国地方各级法院已全面完成员额法官选任工作,共产生入额法官近12万名,约占中央政法专项编制总数的32.8%。员额制改革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已被总体“啃下”。